上海世博会新加坡国家馆

  • 项目位置:中国 · 上海
  • 用地面积:3000m²
  • 建筑面积:2550m²
  • 设计时间:2009年
  • 完成时间:2010年
获奖信息:

荣获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优秀工程设计奖二等奖


城市交响曲


花园城市

新加坡馆设计理念源自城市的生活体验。新加坡拥有多元的文化资源与城市生态景观资源,是著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馆希望传达这种城市的美好景象和经验,通过音乐、视听互动与景观视觉来构筑参观者的游历体验。于是,塑造地面景观与空中花园,并以一种往复循环的路径来联系,带给参观者交响乐协奏般观展体验的概念形成了:这仿佛是新加坡城市文化的缩影。展馆设计充分考虑到上海夏季的气候特点,以及处于黄浦江畔的基地特征,把光、热、声、水、空气、土地等自然元素利用起来,融在花园凉亭般的空间形态中。



在这个思路的引导下,形成了展示过程和空间塑造的一系列策略。先是吸引游客进入为他们量身准备的馆区环境;其次观展过程通过空间趣味性地转换,配合音响视听设备,与观者产生互动,使过程充满节日欢乐,让参观者充分体验城市动感;最后在城市屋顶花园中回味新加坡风情,参观者到此领略全园风景,彷佛置身城市派对,把系列观展游历推向高潮。



凉亭

新加坡馆位于上海世博园区的B 片区,这是由部分东南亚与大洋洲国家围绕“海洋广场”而形成的“海洋”组团。组团东侧是体量庞大的主题馆,西侧是高耸的卢浦大桥引桥,西侧、北侧均有上下两层的步行长廊。园区的高架步道作为交通主线,划分出各个馆区,游人行进其上,遍览群馆。在众多的展馆中,有着葱茏植物屋顶的新加坡馆,在很远距离就能以自然清新的形象引起人们的关注。



另外,屋顶花园不但很好地解决了屋顶隔热,也将展区由地面一直延伸到屋顶,观众从起点到终点,可以洗去行走劳顿,兴致不减,在城市花园环境的美好想象中得到新的感悟启发。在地面层,展馆外部景观向海洋广场作了视觉的延伸,安排了喷泉、等候凉廊、售票亭等一系列活泼的小品;同时把首层架空,朝向广场开放,展馆内外空间渗透,模糊界限,对烈日下徒步观展急需阴凉遮蔽的参观者进行盛情邀请,成为世博园里众多场馆中一座独特的“凉亭”。


音乐盒

从广场由远而近观看,基地上从窄到宽升起4 根巨大的白色支柱,撑起了一个形似不停转动着的圆形音乐盒。这个充满动感的圆,摆脱了地域符号的设计束缚,由上到下,翻转、复制,以简洁、抽象的形式,展示了国际花园城市新加坡明快、充满节奏和趣味、又不失个性的独特形象。音乐盒绕着中心轴不停转动,向四面八方的观众展示同一形象,表达着平等与友好。圆形的空间结构体系很好地保持了力学平衡,在圆形的壳体内,自下而上的4根空心柱体撑起钢结构空间体系,悬挑出的钢梁下悬挂着环绕的坡道与楼梯,外墙及走道均脱开地面。坡道平缓,中间伸出平台或凌空挑出,或连接各层展厅,使上升的过程保持与展厅的视觉互动,观众在行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上升,最后到达屋顶花园。



音乐盒的外部用轻盈的铝板幕墙包裹,环绕一周整齐地排列,留出竖向的长缝,形如悬挂的金属百叶,长长的缝隙既能透进光线又可通风透气,进入架空层的气流上升穿过缝隙,令大厅和坡道凉风习习。悬挂的结构使外墙设计变得灵活、新颖。长长的横向带形窗,把建筑体量分为上下两个圆盘,在音响背景中,似轻盈转动,为内部空间带来了充足的光线,也增强了拔风效果;铝板外墙表面垂直翻出众多轻盈的金属叶片,在幕墙上投下阴影,它们的随机突出与幕墙竖向缝隙的整齐排列形成了对比,表达了光影的跃动,是这一交响乐协奏中最活泼的音符;上下收进的外墙,既减少了下层幕墙的日晒,同时上层外墙又可为下层遮阳,利用基本的光热设计,降低了内部的热效应,增加舒适感。建筑减少了混凝土的使用,只在一层浇注出4根中空的钢筋混凝土柱子,中间留出设备空间。同时,作为非永久性展馆,这些建材在拆除后均可回收利用,实现低碳的理念。


Copyright 2017 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 沪ICP备170281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