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珠算博物馆

  • 项目位置:中国 · 南通
  • 用地面积:19900m²
  • 建筑面积:5800m²
  • 设计时间:2002年
  • 完成时间:2004年
获奖信息:

荣获江苏省精品建筑示范项目

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 创作大奖

荣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 建筑工程 二等奖

荣获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荣获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

城市博物馆杯南通城市规划精品评选公建类最佳理念奖


我国传统的水墨画恬淡、优雅,追求的是一种落花无言、含而不露的空间意境。以水墨为主的黑白表现极为洗练,加之墨与水能在宣纸上形成极其丰富的浓淡、枯湿之变,呈现出的画面效果既丰富多变,又概括统一,与五彩斑斓、色彩绚丽的表现相比,给人们留下更多的遐想空间。

当今,人们追求美,而思考也趋向多元化。但无论如何,源自传统文化,具有民族个性和文化品位的水墨画所表现出的审美意境是耐人回味的。



意境之美

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位于南通市环城西北,紧邻城市的景观带—濠河。环濠河均是该城市的博物馆、文化设施,基地周边已建设完成的濠河书苑,盆景园等建筑尺度宜人,错落有致,具有江南地域特色,与濠河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基于此,珠算博物馆的设计应尊重已形成的空间环境和城市尺度,谦逊地融入已形成文化氛围中。建成的博物馆在体型尺度、空间轮廓、色调及与环境关系上,呈现出一幅不失时代感的水墨画:蓝灰色的铝板屋面,恒山白烧毛、刀劈石以及中国黑刻线花岗岩基墙,加之建筑富有立体感的阴影变化,尤其是黑、白、灰的搭配,具有和谐的高调素雅感,展现出如同传统水墨画般的意境美。

同时,珠算博物馆总体布局上充分借鉴了江南园林崇尚自然的表现意念,运用现代抽象构成手法,将博物馆、餐厅、培训馆三个功能建筑通过园林空间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建筑之间互为呼应,和谐共存。

水墨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种抽象提炼的艺术,对比强烈,笔法简练,给人清新素雅的视觉效果,意味深长的空间意境。常重点凸显几处,而背景是异常的简洁;常是画外有画,画面蕴含的意境更耐人寻味,是传统之美。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试图通过抽象的表现来展示这样的一种意境美。



1.素以为绚兮

《诗》云:“素以为绚兮”。白色是一切色彩的基础,也是衬托其它色彩的最好背景。从白色开始,到黑色结束,其间包含了所有色彩的过渡。因此黑白两色可以说是色彩的两个极端。水墨画中墨水极尽枯湿浓淡之变化,唤起人们对各种色彩变化的遐想,这比实景更加抽象丰富,可谓无色胜有色。

珠算博物馆用色即遵循此道,在黑、白、灰的统一基调之中不乏变化。深色的中国黑刻线花岗岩基墙就如水墨画中那几抹重彩,为整幅画面定下了最重的墨色。大片的实墙采用了恒山白烧毛、刀劈石花岗岩贴面,色彩淡雅自然,可谓水墨画之中的白。蓝灰色的铝板屋面与天色呼应,这样整组建筑底部扎根于大地,上部薄薄的斜坡屋顶显得轻盈欲飞。并运用玻璃幕墙反光量的不同,自上而下呈现出无穷的变化,如同水墨画中含水较多的淡彩,增加了墨色层次,使得黑,白之间多了灰的过渡,从而使基墙的“黑”和大片实墙的“白”之间达到自然的过渡。

黑白灰意境不仅指呈现的色彩变化,同时也抽象地运用在空间对比上。江南建筑明亮开敞,亲近自然。内外空间自由流通,常设可开启的门窗作为隔断,外面还有作为过渡空间的围廊,门窗闭则实开则虚,既为内又是外,空间层次变化丰富,可谓模糊空间即空间的“灰”。在珠算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也抽象地表现了这样的“灰”空间。如入口门廊和中厅高大空间之间采用透明的玻璃幕墙,两者之间过渡自然,内外浑然一体。培训馆则采用两片高大封闭的实墙形成内部走廊,顶部开敞处理成玻璃屋架,就像在江南建筑中常见的小巷。太阳光线从顶部倾泻下来撒落在墙面上,将传统建筑中空间的“灰”演绎得恰到好处。



2.意笔工写

水墨画的笔法不拘泥于描写事物的形而注重表现其神,寥寥几笔即将事物表现得栩栩如生,用笔练达且洒脱,仿佛是随意率性而就,殊不知为达到这样的效果,作者必须对画面立意、表现技法进行反复揣摩,胸有成竹之后,才能一挥而就。亦是如此,建筑不仅要有好的创意,更是需要意笔工写的态度。以一种科学务实的精神将好的立意落实到每一处。既要做到总体建筑意境的表达,又要对建筑单体不厌其烦地反复推敲,甚至是每一种材质、每一个细部节点的落实,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来。


珠算博物馆的博物馆、餐厅、培训馆三组建筑互为呼应,错落有致,成一个有机体与环境和谐共处。整体建筑具有江南风格,结合现代抽象建筑设计手法,双坡屋顶、大片实墙和玻璃幕墙的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这样建筑意境的表现不仅要对大的形体精心推敲,也离不开每个细部落实。结合现代的技术,使设计意图得到更完全的表达。如为了刀劈石之间交接能够垂直、吻合,在转角对接的地方用有斩平面边的石材来拼接;为了形成刀劈石片墙清晰挺直的轮廓,在顶部压了一根铝条作为收头,这样石头之间的凹缝就消除了,且轮廓分明;为了铝板屋面显得轻盈飘逸,雨水沟的位置设在了接近檐口的屋面上,这样檐口就显得薄且出挑深远,衬托出屋面的轻盈。这些细节处理正是意笔工写精神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是建筑生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舞动的墙

我国传统建筑素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墙一直是作为一个独立于柱子和屋架支撑的空间体系而存在的活跃因素。墙体自由穿插围合形成各种空间体系,酷似书法中的枯笔(飞笔)。珠算博物馆的设计也正是利用不同形式的墙体,围合出或活泼或严谨的空间。比如博物馆入口的两片高大的实墙衬托出玻璃幕墙的通透性,增加了入口的导向性,也符合博物馆的内敛与开放的双重性格。同时,在与此垂直、几乎完全封闭的实墙上端开启的百叶窗采用了珠算符号的形式,暗喻了“结绳纪事”之意,增加了墙体的文化内涵。入夜,灯光从大片实墙间倾泻出来,就如同装着珍宝的容器被启开的动人瞬间。


同时墙体的灵活处理也为博物馆增添了趣味性。紧邻主干道的培训馆的临街面是一面中国黑刻线花岗岩墙体,上面开启了规则的小竖窗,在东段向外独立延伸了一段带有园林圆形门形式的片墙,巧妙地借景于后面的湖光水色、楼台亭榭及远景的电视塔。培训基地南侧两道弧墙互相穿插,则如同水墨画中充满气韵的枯笔,点缀了画面,使培训基地规则的立面增加了趣味性,同时显得更加轻盈。此外,弧墙和直墙、实墙和虚墙之间的直接碰撞对话,无不是为规则的整体设计增添了异彩,是在一连串音符之中的加强音。也如水墨画之中凸现在一片浑沌之美之上的那几笔干笔,枯笔,这样则骨气韵味兼具了。



4.飘逸的屋顶

我国传统建筑中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屋顶,古人用“如鸟斯革,如翼斯飞”来形容屋顶飘逸的神韵。传统建筑的坡屋顶不仅是建筑特性的反映,更是一种视觉上的升华。从比例尺度上来看,传统建筑中屋顶部分的比例颇大,然而加以曲面曲线的处理,笨重的屋顶变的轻巧了,建筑群也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南方和北方的屋顶形式又略有不同,南方建筑开放通透,其屋顶轻盈飘逸;北方建筑封闭厚重,其屋顶则显得庄严凝重。


江南建筑多清新雅丽,通透开敞,粉墙黛瓦,给人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南通气候湿润多雨,水系丰富,也有江南地域特色。南通珠算博物馆的屋顶正是借鉴了江南民居的双坡屋顶原型,结合现代建筑简洁明快的特点,采用轻盈的铝板成45度起坡,双坡屋顶成垂直相交,檐口薄且出挑深远,使其具有现代感且显飘逸。《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中说:“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讲的是屋面上陡下缓,这样一来雨水就排得远,不会打湿墙体,更是从原理上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博物馆的陡坡深檐也正是暗合了这个道理。



现代化的简洁不是要去掉建筑丰富的内涵,而是丰富的集中统一。类似南通珠算博物馆,简洁飘逸的屋面和山墙之间灵活穿插,既符合现代建筑几何美学的原则,又使体块变得丰富了;屋面的扣板既是必需的构件,又在屋面形成与坡度方向一致的细线,从而产生丰富的细部等,但所有的细部变化又统一于黑、白、灰的审美意境之中。



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传统文化的延承不应出现“断层现象”。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经过发掘、提炼,将其精髓运用现代抽象手法重新诠释,将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推陈才能出新,只有慎重地对待传统建筑文化,准确捕捉、理解其精髓、灵魂,才能继承和不断创新。


Copyright 2017 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 沪ICP备170281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