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湾·国际假日广场

  • 项目位置:中国 · 上海
  • 用地面积:17400m²
  • 建筑面积:63498m²
  • 设计时间:2004年
  • 完成时间:2008年
获奖信息:

荣获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佳作奖

荣获2009年度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荣获2009年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 建筑工程二等奖

荣获首届全国新时代优秀规划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师建筑创新奖

荣获首届全国新时代优秀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中国建筑设计奖综合大奖


寻找消失的街巷空间


城市是承载市民生活的空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经过日复一日的沉淀,塑造了无数令人难忘的物质空间和文化意象,让人们感知、体验、享受其中。同时,跨地区文化“新”元素的不断融入,使来自久远历史和遥远地区的睿智汇聚一起,呈现出厚重叠加与多元混杂的特点。城市的积淀和朴素元素的融入,构成了城市多样性。当我们以宽阔视野去审视城市,发现多样性才是城市的核心价值。不同的人们带着不同背景,抱以各样的生活态度在城市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构成了多样的城市风情。城市环境不断变化,人们在调整适应中更新着生活方式,两者建立起紧密联系。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特殊的环境氛围和人们的行为习惯,每天都在共同塑造着城市,为它增添内容,展示和定义出这个城市特有的性格。生活的过程也是追求宜居环境和拓宽文化视野的过程,人们渴望体验到自然元素和文化记忆,感受它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已成为文化记忆的传统生活中,街巷空间承担了大部分公共内容,其空间形态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活动范围,历史与风土人情映照其上,被作为城市经典场景的一部分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然而随着时代的更新,城市扩大蔓延、人口骤增,建筑更新交迭,城市在大拆大建的同时也抹去许多记忆场景,切断了文脉的延续,导致空间场景和生活方式越来越缺少差异性,人们的行为诉求被不断简化,多样性需求被忽略。在建筑丛林间,人们只能匆匆路过,来往于封闭的大厦与狭小的居所之间。



在上海湾•国际假日广场的设计中,建筑师尝试找回消失的街巷空间,来塑造独特的城市环境氛围,留存街巷生活记忆,使城市商业空间的文化关怀更加亲切而丰富。在浦东这个新建城区,上海湾的街巷空间是柔和的一笔,街巷界面充满细节的表情,引起人们对过去生活情景的联想。这些细微的表达,融进了细腻情感,并与记忆中的美好场景彼此呼应,生动地讲述城市生活理念和发展状态,连接起过去与现在,使新的城市风情叠合投影其上。


城市的续写

城市发展的扩张和更新过程,除了对物质环境的完善,同时也在塑造人的情感空间。现代城市的高密度倾向,形成了高度与体量异于从前的建筑,新的空间形态屏蔽、取代了传统的经典生活场景,建筑与环境形成新的互动关系,如夸张尺度与强烈对比等,这些强大的都市张力,容易在自我膨胀中忽视对细节需求的关怀。这种现状环境对城市后续建设的完善、更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需穿透乱象才能解读场所。


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格调刻画在功能区间的图底关系以及立体的轮廓线上,进而形成特殊的场所精神。在传统城市空间中,个体空间要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呈现出平衡的状态,概括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即“整体感”、“小而美”。在当代城市的空间实践中,建筑师在寻找由各种要素组成的环境空间轮廓,开展城市续写,这个过程为的是在空间的张力与外界的限定之间保持平衡。


上海浦东是个全新的城区,极短的时间内,高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切割出各个街区,车行是这里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形成了大尺度的城市空间。这种尺度所形成的城市轮廓焕发着强大勃发的都市精神,在与传统城市的对比中引发新的思考,对城市新语境的解读和对人们的情感关怀成为空间塑造的出发点。上海湾•国际假日广场基地三面紧邻快速车行道,东西向铺开,绵延300 多米,分别通过人行天桥与周边地块取得联系,由此形成了三个城市立面。街道对面,基地周边已成高楼围绕之势,这影响了建筑切入城市的方式。周边众多建筑体量挤压道路,行人身边形成了一道道高大厚实的屏障,过渡空间缺乏,把人拒之门外。建筑师意识到这种空间环境的不足,在长向的基地首尾邻近两个道路交叉口处作了较大退让,宽阔的步行广场通过景观、下沉广场的布置,放松了十字路口周边用地的紧张感,不仅用精彩的城市呼吸空间吸引人流汇聚,更以友好的姿态续写了城市。


上海湾•国际假日广场主要布置了横向的商业裙房和竖向的高层办公楼。高层部分贴近东北角基地外的高层商业建筑,既避免对基地北侧住宅区的日照影响,同时也合理地将办公入口与商业入口分开,办公楼辅助空间后置,使商业空间连贯完整。高层办公楼在东、南两面的交界处柔和地抹出一道弧面,在快速路交叉口上方城市空间中显得圆润、友好,延续了北侧原有高层商业办公楼的圆角处理,又与对面的八佰伴建筑弧形拱券墙体取得呼应,巧妙地续写了既有城市空间,加强了空间的整体性,又塑造出建筑自身的独特造型。商业裙房通过一片巨大的屋檐来整合,整齐渐变的构架形态创造了一道优美的天际弧线,与高层部分的设计语言取得统一。



街巷的记忆

传统街巷尺度宜人的空间形态与浓厚的生活气息塑造了独特的空间魅力,作为城市记忆的组成内容,体现了当地人们生活所处时代的整体感和地方特色。街巷,有的提供人们的交易场所,有的作为公共事件的制造场所,是家庭私密生活空间的外延和扩展,承载着信息和文化的交流,可谓街坊前厅。邻里街道便捷的购物距离,充满日常活动的空间环境,房屋、树木、人物都熟悉而亲切,伴随人的一生。中国传统商业街道空间是一种露天公共场所,结合了街道与广场,以行人视觉的人体尺度出发,把不断复制的店面沿着道路两旁依次排铺,呈线性发展,方向感和序列感较强。街道空间基本保持着高宽比d/h =1:2 的比例,这个比例符合人的视觉感受,从一边看到另一边,既不感到压迫也不致于疏远。首层店铺与街面几乎没有高差,内外空间渗透延伸,可随时引入客人,增加互动联系。街道适合人们以步行的方式逛街购物,道路与开阔场地适时转换,让行进和停留具有节奏感,减轻身体的疲劳,愉悦心情。商业文化与建筑文化组成的生活城市,富有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留住了亲切而有序的城市记忆。



上海湾•国际假日广场商业建筑再现了传统的经典空间,运用当代的设计语汇,挖掘具有地域性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空间形态。建筑师借鉴传统商业街道空间的精髓,巧妙运用城市历史的积淀,延续曾经的城市魅力。商业裙房沿着张杨路带状铺开,平行地布置一条东西向的街巷,两侧作为店铺空间。不规则的街面和装饰多样的店面相得益彰,串起入口和中间的小广场,形成完整的序列。钢架玻璃顶轻盈舒展,覆盖整个裙房顶部,建筑南侧形成通高的柱廊,在车行视觉中,律动升腾。顶棚下半开放空间,形成了全天候步行商业街,天桥、风雨廊等传统建筑元素作为立体交通联系,横向穿插,加强了街巷空间的深度和层次感,传达传统街巷的神韵。丰富的街巷界面和行人的活动,唤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老人纳凉、下棋,小孩玩耍、追逐,叫卖声悠远入耳,眼前浮现一幅充满温暖气息的街巷场景;如今换成闪烁霓虹,创意招牌橱窗生趣贴切,才让人意识到身处技术与资讯发达的时代。一系列的城市记忆,在步行的过程中,被眼前场景不断唤醒,外部喧闹的都市世界暂时被阻隔在外,只有顶棚光线不时明暗变化,在提醒着时空的转移。


店铺向外延伸与街巷形成整体,外部空间的灵活处理,补充了室内空间的不足。流动的自然风穿过街巷,舒畅轻快,置身半开放的共享空间,给人完全不同于封闭式购物中心的体验,自然且节能,在浦东都市商业区营造了舒适和富有人情味的繁华景象。街道的起承转合,形成与步行规律相适应的节奏感,街道与小广场交替出现,带来丰富的空间变化,让人放松情绪,无意间停下脚步细致阅读,妙趣横生。覆盖街巷的玻璃顶棚,既可阻挡炎热的太阳,又可遮蔽风雨,两头略微抬起的玻璃屋面加快雨天排水,自然形成了传统屋面起翘韵味的联想。玻璃顶棚从屋顶花园上架空,保证了良好的导风对流效果,弥补了传统街道应对气候的不足,提升了步行环境的舒适性。


 


细节的表情

上海湾•国际假日广场介入城市空间、追寻街巷记忆的过程,呈现了不同尺度和层次的细节表现。由远及近,从轮廓的感受到材质的触摸,有着浑然一体的表情。建筑师在深入细节设计中,巧妙地运用材质对比和虚实对比,以此塑造亲切的氛围,并呈现江南色调,市井风情。地面和外墙采用石材、玻璃,保证半户外的环境不受自然风雨的侵袭;木材的运用改善了石材、玻璃的冰冷感觉,并用“中国红”这种传统色调引人联想,仿佛传统商业建筑中随时可亲手触摸的木门和木窗。街道界面通过灵活开窗和木格栅装饰,以及印度蓝石材幕墙表面抛光、刻线、毛石等不同肌理处理方法,形成虚实对比,产生光影斑斓的丰富质感,令人想起熟悉的店招、幌子……呈现了商业空间向外延伸,突破封闭模式的活泼与畅快。木材、石材这些具有穿透力的材料,使人产生温暖和深沉的感受,置身城市街巷,在阅读中达到文化深处的体验。建筑所在的新建城区缺乏历史积淀和细节关怀,传统经典空间的再现和传统材料的运用呼应了场所精神的渴求,使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文化内涵有了增量。


高层办公楼通过材质对比塑造了区别于周边高层建筑的气质形象,从而在群体中获得优雅的可识别性。办公楼向着城市开阔面布置大面积的落地窗,使办公空间具有良好的视野和光线;北侧的高层办公辅助空间外墙采用冷色调的石材,中间由下至上开启竖向带窗,排列有序却不拘一格,增添些许灵动的表情,踊跃升腾的竖向动势,给坚实、冷静的高层立面,带来无限活力,体现了现代办公睿智、高效和力度。裙楼也采用相同的外墙材质,强调横向的视觉效果,整齐律动的窗洞统一在超大尺度的柱廊之后,形成一个通透的整体。高层与裙房纵横交错的造型与丰富有序、通透空灵的肌理准确地捕捉到大尺度城市空间的场所精神,以符合都市语境的轮廓展示于城市舞台,同时加入充满韵味的细节,强化了文化积淀与传承的时空联系。



Copyright 2017 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 沪ICP备17028164号